苦楝
學名:Melia azedarach,又稱Chinaberry
分類:楝科、楝屬
別名:苦苓、金鈴子、森樹
分佈:中國、印度和澳大利亞。
樹幹:苦楝的樹皮呈暗褐色,有淺縱裂紋。落葉喬木,高可達20米。
葉子:為2-3回的奇數羽狀複葉互生,卵形或橢圓狀卵形小葉多數,邊緣有缺齒或粗鋸齒;小葉對生或互生,3-4 對,卵形或披針形,全緣或有鋸齒,基部不對稱。
果實:10月果熟,核果球形、熟時橙黃色,經冬不落,果實呈核果狀,球形至橢圓形,徑約1公分;秋天成熟後轉成黃色,內果皮木質化,變成一堅核,核再分成6室,每室有種子1顆。苦楝在中藥上稱為「金鈴子」。
每當寒冬時節,苦楝總是葉片落盡,看起來像是枯死的樣子,為什麼會這樣呢?相傳是跟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有關:當其逃避元兵追殺時,躲躲藏藏,好不容易找到一個平安的地方,背靠著苦楝樹而打盹,但適值冬風凜冽,枝果飄零,苦楝的果實不停打在他的癩痢頭上,痛得朱元璋直罵:「你這個壞心的東西,你會死過年。」沒想到這樣的詛咒竟真的應驗了!
「苦」楝之名的由來,原是因其樹皮、木材與果實味苦;然而,名中帶苦,配上過年時節凋零枯萎的景象,便成了不祥的象徵,再加上中國人豐富的聯想力與創造力,讓原本遭受詛咒的苦楝更是苦上加苦:苦楝的台語諧音,成了「苦苓」,聽起來也像「可憐」。因此漢人的庭院,是不種植苦楝的,就如同桑樹與喪的同音,結果也落得惹人厭的下場一樣。